核心数据概览
根据西宁市商务部门发布的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西宁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长高达41%,这一增速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彰显了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对外开放的显著成效。
增长亮点与主要驱动力
41%的惊人增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驱动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宁市积极融入“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网络,这使得西宁与中亚、欧洲乃至东南亚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为本地特色产品“走出去”和沿线国家优质资源“引进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 RCEP协定生效: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为西宁市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带来了关税减免和通关便利,西宁的特色农产品、光伏产品等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 本地扶持政策加码: 西宁市政府持续出台稳外贸、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财政补贴、通关便利化、融资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特色优势产业“扬帆出海”,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西宁的外贸增长并非依赖单一产品,而是形成了多点开花、特色鲜明的出口格局:
- “新三样”表现亮眼: 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引擎”,这得益于青海丰富的锂、硅等资源禀赋,以及西宁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快速布局,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极大地提升了西宁外贸的“含金量”。
- 传统优势产品稳固:
- 藏毯、民族手工艺品: 作为西宁的传统出口强项,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持续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 特色农产品: 青海枸杞、沙棘、牛羊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凭借绿色、有机的品质,通过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 进口结构日趋多元: 在出口大幅增长的同时,西宁的进口也实现了稳步增长,主要集中于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资源性商品等,为本地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外贸注入新动能
- 跨境电商异军突起: 西宁市积极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鼓励传统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平台开展“线上交易、线下通关”业务,跨境电商已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增长点,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出海门槛。
- 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简化了中小商品出口的流程,为西宁周边地区的小商品、手工艺品出口开辟了新渠道。
增长的深层意义与影响
41%的增长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突破,其背后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
- 经济转型加速器: 高速增长的外贸,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表明西宁市的产业结构正在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显著提升。
- 对外开放新名片: 青藏高原地区不再是内陆腹地,而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宁外贸的亮眼表现,提升了其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
- 区域发展带动作用: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其外贸的繁荣将有力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促进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 提升城市能级与自信: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挑战的背景下,西宁能取得如此成绩,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也增强了西宁建设“高原幸福之都”的底气。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成绩斐然,但西宁市外贸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可能对国际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稳定带来影响。
- 产业基础仍需夯实: 新兴产业规模尚需扩大,产业链完整度和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开放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航空运力、物流成本、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短板,仍是制约西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西宁市外贸发展依然前景广阔。
- 持续深耕“一带一路”: 巩固和拓展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打造面向南亚、中亚的国际物流枢纽。
- 做强做优“新三样”: 依托青海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西宁外贸的“金字招牌”。
- 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 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模式的潜力,培育更多外贸新主体。
- 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让企业在西宁投资兴业、走向世界更加安心舒心。
2025年前三季度西宁市41%的外贸进出口增长,是政策、产业、创新等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是西宁市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西宁经济的一大亮点,也为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西宁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