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蓝图·新机遇丨锚定协调发展——以布局优化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十四五”的画卷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的征程行至中流,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轮廓正日益清晰,在“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强音的背景下,“协调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再次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不仅是对过往区域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擘画,锚定协调发展,通过空间布局的系统性优化,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构建大国经济优势的“关键落子”。
为何“锚定”?——协调发展的时代必然与战略抉择
进入“十五五”,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已从“解决不平衡”的初级阶段,迈向“构建新优势”的高级阶段,其战略必然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
破解“成长的烦恼”:从效率优先到兼顾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让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但也形成了区域间发展差距、公共服务不均、市场分割等“成长的烦恼”,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追求GDP增速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协调发展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间的人均GDP、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
塑造“竞争的新优势”:从各自为战到协同联动。 过去,区域竞争多于合作,导致产业同质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将更多地依赖于区域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布局优化,可以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形成“1+1>2”的集群效应和产业链韧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正是这种协同优势的雏形,将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深化。
-
培育“发展的新动能”: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要素(人才、资本、信息)天然地向优势区域集聚,协调发展的任务,并非“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既要巩固核心增长极的创新策源能力,又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引导,将创新动能辐射、扩散到更广阔的腹地,形成“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开花”的创新驱动格局。
如何“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十五五”的区域布局优化,将不再是简单的“东中西”划分,而是一个更加精细化、网络化、功能化的立体体系,其核心是构建“四大支柱”:
筑牢“主骨架”:做强做优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火车头”,未来将重点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使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核心载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作为“第四极”加速崛起,带动西南地区发展,以长江中游、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北部湾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城市群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布局优化的关键在于“强核、带圈、组群”:强化中心城市的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都市圈内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链式发展的产业生态。
激活“新引擎”:打造重要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 在巩固现有增长极的同时,“十五五”将着力培育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作为“黄金水道”,其上游、中游、下游的联动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成为横贯东西的“发展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推动沿黄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友好的产业带,将沈阳、长春、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西安、重庆、成都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打造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发动机”,赋予其更大的发展自主权,使其在区域协调中发挥重要的支点作用。
绘好“特色图”: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振兴。 协调发展不是“一刀切”,对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将实施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通过“飞地经济”、对口支援、产业梯度转移等方式,帮助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清洁能源),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对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冰雪经济,激发内生动力。
拓展“大通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骨干网络。 区域布局的优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八纵八横”高铁网将进一步完善加密,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加快建设“6轴7廊8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强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功能,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深度融合,让内陆地区从“腹地”变为“前沿”。
何以“激活”?——布局优化带来的新机遇与新动能
通过上述系统性布局优化,“十五五”期间的区域经济将迎来深刻变革,释放出三大新动能:
-
产业协同新动能: 布局优化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内进行再配置,东部地区将聚焦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高端制造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并向中西部转移加工制造环节,中西部地区则可以依托成本、资源和政策优势,嵌入全球和全国产业链,形成“研发在沿海、制造在内地”的分工格局,提升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
要素流动新动能: 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将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更高效率的流动,这不仅能缓解发达地区的人才、土地等要素约束,更能为欠发达地区注入宝贵的“活水”,催生新的增长点,形成“一池春水”的生动局面。
-
绿色转型新动能: 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布局优化将引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科学转移,同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西北地区可以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为全国提供清洁电力;南方地区可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的蓝图已经绘就,协调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不仅是空间的再布局,更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通过精准锚定、科学布局、系统施策,中国必将打破区域壁垒,激活沉睡的资源,汇聚磅礴的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加速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更加均衡、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